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吃了有黑斑病的虾怎么办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吃了有黑斑病的虾怎么办的知识,包括吃了有黑斑病的虾怎么办呢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芡实怎么种植高产?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原产地不在我们国家,引种成功后,我国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滩地都可以看到有生长。主产区在浙江和安徽。江苏的洪泽湖,宝应湖这一代所出产的称为北芡,苏州以及太湖地区所产的叫做南芡。
科学种植芡实,必须了解芡实的植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芡实的主要品种以及它的特性,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芡实的种植技术,做好田间管理,就是最好的方法。
㈠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
芡实是睡莲科芡属一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是须根呈白色,长度可以达到100~130厘米,粗度是0.4~0.8厘米,而且是根数比较多,根内还有许多小的气道,它和茎中的气道是相通的。芡实有短缩的茎,节间是比较密集的,呈倒圆锥形,中间是充实的,外围是疏松的呈海绵状,短缩茎的气孔和根,叶中的气孔是相通的。种子发芽长出的初生叶是剑形,没有刺在水中生长。过度叶是呈椭圆形浮在水面,并且是在不断的扩大加厚呈圆形的,从无刺到有刺的生长。最后形成的定型叶是圆形且特别的大,它的直径可以达到1~1.5米,最大时可以达到1.9米。叶面的颜色是深绿色的,有波状的皱褶,叶的背面是浓的紫红色,叶脉呈网状,在叶的背面突起来好像蜂巢一样,上面生有刚刺。叶柄是紫红色没有刺,长度是1~2米,粗度是3~4厘米,并且中间有气道,叶柄可以摘取当菜吃。
花是单生并且很大,花冠是紫色或者是白色,花萼是绿色有刺。芡实是出水面开花,属于自花授粉,在水下结果,果大并且大部分有刺,果实呈圆球形,前端很尖好像鸡头的形状,这就是称为鸡头果、鸡苞头的原因。
北芡实的果实上有密刺,南芡实的果实没有刺。果实比较大重量在0.5~1.0公斤,成熟以后的果实内含有种子是100~200粒,种子呈圆形。外包是薄膜状假种皮,有红色的斑点,种子的壳在没有成熟的时候是橘红色,质地很松比较容易破碎,到了成熟的时候是棕红色,并且还很硬,种子的粒重是1.3~2.0克,种仁的单重是0.5~0.7克。2.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
芡实的习性是喜欢温暖和水湿但不耐冻不耐干旱,生长适宜的温度是20~30℃,整个生长期是180~280天,从开花到结果大约是30天,到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果实就开始成熟,9月下旬大批量的成熟。适宜生长的水深是30~90厘米,如果低于15℃就停止生长,开花结果的适宜温度是在20~25℃,0~10℃就可以安全的越冬。它的种子成熟休眠期能够耐受2~5℃的低温,并且是株型大根系发达,要求土壤条件是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必须好,pH值适宜微酸性至中性比较适合,还不耐阴,所以要求阳光充足,但如果是烈日高温又对芡实的生长和授粉都是不利的。
3.主要品种类型和它的特性
芡实的果实可以分为有刺和无刺,北芡的果实有刺,又称为野生种,南芡的果实是没有刺的,是栽培品种,它的品质比较好。①苏芡
就是平时说的南芡,它的产地在江苏的太湖地区,适合在水田或者是浅水塘里来生长,植株比较大,叶背是有刺的,而它的叶柄,果柄和果实的外面都是没有刺的,每个过重大约是500克,每亩地可以收获芡米是20~25公斤,且芡米是比较圆还整齐,有糯性,品质好略带淡黄色。这个本品主要有紫花和白花两个品系。紫花种的成熟期要比白花种早7~10天。
②刺芡
就是平时说的北芡,它的产地在江苏的洪泽湖和宝应湖一带,它的适应性是比较广的,能够在水深是1.5~2.0米的湖荡区里生长。北芡花颜色比较深,它的叶背,果梗,果实上都有密生的硬刺,所以采收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情况下每亩地只可以产芡米是25公斤,芡米接近圆形比较硬。
㈡栽培技术
1.播种育苗
主要是以种子繁殖,可以进行直播或者是育苗移栽。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育苗移栽,它的单株产量是比较高的,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湖荡栽培的话,选择直播的方式。
直播多是在4月的上旬播种,每亩地播种量是1.5~2.0公斤。要把浸种的种子撒在比较平整的池塘和湖泊的泥面上面,再灌入浅水。如果是在水深是30厘米以下的浅水湖荡种植采用穴播,播种时的具体密度必须掌握,肥荡要偏稀点,瘦荡要偏密的种植技术。
如果是育苗移栽要先进行催芽,这样就要保持白天温度是20~25℃,夜间温度是15℃,大约有半个月左右种子开始萌芽,随时都可以插入育苗池。在播种前10周,要做好深度是10~15厘米,宽度是2米的育苗池,大约灌水是10厘米,在等到池水澄清底土沉实以后,把发好芽的种子靠近水面轻轻的撒下,建议每平方米播种是1公斤(大约有500~600粒)。因为芡实的秧苗是幼小脆弱,所以必须防止水中的泥土把心叶埋没。
播种以后的约1个月,,在幼苗长出了小叶2~3片的时候,就要进行分苗假植。建议按照(50~60)㎝×(50~60)㎝逐株的移栽到床内。切忌过深的把心叶埋没,避免出现发苗不容易,不要出现死苗的情况。当幼苗成活并返青之后,来逐渐的加深水位,这样可以促进幼苗新叶的生长。定植7~10天后,把水位又逐渐的加深到30~40厘米,这样可以慢慢适应湖荡深水的环境。
2.定植
尽量的选择低洼的水田或者是浅水的湖边来种植,因为这样水位比较稳定,枯水期是20~30厘米,汛期不要超过1.5米,水下的泥层要在20厘米以上,并且是富含有机质。
在5月的上旬,一般情况下播种以后的60~70天,当芡苗有了4~5片绿叶的时候,叶片的直径达到了25厘米以上的时候就可以起苗定植。建议行株距早熟的品种是2米×2米,晚熟的品种是2.4米×2.2米。
在定植点挖定植穴的时候,要求穴深大约是20厘米,宽度是50~80厘米,呈锅底的形状。如果是比较贫瘠的田块,就需要在穴中施入河泥或者是腐熟的粪肥来作为基肥。一般情况下水位比较深的湖荡,要用肥土来包裹幼苗的根部,再定植到挖好的穴内,栽植的时候不适宜太深,这样可以防止淤泥把心叶闷住了,会影响到植株的生长。
3.田间管理
必须及时的检查苗情,进行移密补稀,要保持每亩地有芡苗是100~150株。同时还要根据芡实的生长特点,采用广穴浅栽,逐步的培泥壅根的办法来保证芡苗的心叶以及新根在逐步上升的时候能够吸收到土壤中的肥料。在栽后的7~10天就要开始除草,把杂草拔除,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水搅混了,避免淤泥把心叶埋没,到了7月底以后,叶片开始封行要停止除草的。
定植以后注意水层要保持在30厘米,成活以后要逐步的加深到40~50厘米,到了开花结果期可以适当的增加到80~100厘米。
必须根据芡实的实际生长状态来进行追肥,如果叶片是大而且肥厚,叶色是深绿并且有光泽,叶面还有瘤状的突起时候,就表示肥料是充足的。如果叶片比较薄而且还发黄,新叶的生长还是很缓慢,前后的叶片比较相似叶面皱褶密的时候,就表示缺肥了。在苗出水以后,或者是移栽的芡苗成活以后的15天内,一般情况下要进行追肥一次,这时由于水比较深,施肥时容易流失,就可以采用肥和泥混合成团的施肥方法。注意要把河泥晾晒至半干,然后混入30%的粪肥,再加入5%的复合肥,进行堆沤并且还要翻拌均匀做成泥团。要施入到距离植株是10~15厘米的土中,每株建议施肥的量是3~4公斤,从7月的下旬至8月的中旬要追肥是2~3次,这样可以增加植株的抗性并提高产量。
芡实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很容易发生叶瘤病,通常在圆形的大叶上会出现直径在30厘米左右的黄色的瘤状物,上面还有红色的斑点和条纹。这时叶脉也变成了红色,气道会被白色的粉粒阻塞,这样不久瘤状物会萎烂,但有时你会看到周围的叶肉还是正常的,这是一种生理的病害,一般情况下它对植株的影响不是很大的,必须注意不要偏施了过多的氮肥。芡实主要的虫害是,食根金花虫,又叫作“地蛆”,主要是在5月的上旬危害芡实的地下根株并吸取汁液,被害的部位会看到有黄褐色的凹陷,叶色黄叶柄比较细,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建议在5月的上旬每亩地用5%的辛硫磷3~4公斤,和25公斤的细土拌和,并均匀的撒施在田内。田间放浅水层施药以后就立即耘苗,一般情况下一周就可以见效的,也可以选择在5月的下旬采用水草铺盖在田内来闷杀“地蛆”。
4.芡实采收
在苏南太湖地区栽培的“苏芡”,它的果梗,果实,叶柄都是无刺的,所以是方便多次下水进行采收的。在8月的下旬到9月的上旬,如果观察到植株的心叶开始收缩新叶生长比较缓慢的时候,叶面的直径不到90厘米,并且表面光滑,在水面出现了双花的时候,就是早期果实成熟的标志,就可以开始采收了。在9月的上旬到10月的上旬果实会陆续的成熟,可以分期进行采收。一开始是每隔一周采收一次,在采收了2次后,就要相隔3~5天来采收1次,一般都是分为8~10次采收完毕。如果是丰产田的话可以采收到11次,每株芡实可以采收果实是18~20个,其中有12~13个可以完全成熟。
在苏北地区栽培的“刺芡”,多是进行一次采收,在9月的下旬当植株的叶片逐渐的变小,中心的叶片也不能充分的展开的时候,边缘的一圈有上卷时,同时芡实植株外围的大叶边缘略有焦枯呈红锈色时,少数的果实就会自然的爆开和散落,籽粒漂浮到了水面上,大多数果实的果皮发红并略有突起的时候,就可以采收了。
芡实是以种仁供食用,新鲜的芡仁是可以生食的,也可以用来煮食或者是制作甜羹,可以制成干品来入药,叶柄和花茎可以做蔬菜,根茎肥大可以做饲料。芡实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滋补食品。南美白对虾黑斑病的症状有哪些?
变黑?
是不是之前虾体色透亮,之后体色变深,呈现褐色?如果是这种情况一般跟水质有关系,多数出现水体有点老化的情况。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虾蜕壳出现问题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至于黑腮,黑腿,黑尾直接找底质的问题,根源出在底质恶化!
龙虾壳有麻斑还能长大吗?
谢邀,你说龙虾壳有麻斑,具体也没看到照片,据我推测应该是褐斑病,褐斑病又称为黑斑病,是一种很严重的病症,如不引起重视会引起龙虾死亡。
病因:由于虾池池底水质变坏,弧菌和单胞菌大量滋长,虾体被感染所引起。
症状:龙虾体表、附肢、触角、尾扇等处,出现黑、褐色点状或斑块状溃疡,严重时病灶增大、腐烂,菌体可穿透甲壳进入软组织,使病灶部分粘连,阻碍脱壳生长。
后果:虾体力减弱,或卧于池边,不久便陆续死亡。
预防方法:保持虾池水质良好,必要时施用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等改善水质。
治疗方法:1)连续2天泼洒超碘季铵盐(强可101)0.2g/m3。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5g连续内服5天。2)虾发病后,用lg/m3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治疗。隔2天再重复用药1次。
虾头部位上的像刺一样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虾头上的硬刺被称为额剑,是虾的防御和攻击敌害的武器。箭头指示的部位叫额剑,也可以叫学名额刺。是虾的防御武器,保护脆弱的复眼和触角。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病黑斑病(溃疡)既是对虾在蜕壳期间争食额刺互相戳刺造成的。
红鹦鹉鱼身上长了很多黑斑怎么办?
鹦鹉鱼变黑或出现黑斑有几种可能:
1鹦鹉鱼受到惊吓也会出现黑斑,一段时间后会消失的。
2水质不好或水质不适应,水质不好时应该加强换水,水质不适应该马上把水换了,调节好水质。
3红鹦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黑斑,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减褪。我以前的一条也是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鹦鹉鱼是由慈鲷科鱼杂交出来的,在小时候出现黑斑并不出奇。)在这时期要多注意水质和饲料,想红鹦鹉色彩更美,多喂养点虾或宝增红这样的增红饲料。这样的现象水质不好造成的多一些,建议加一点水质稳定剂,并经常换水,鹦鹉鱼喜欢新水,只要把水养好,鹦鹉鱼身上的黑斑会慢慢消退!不必担心!
关于本次吃了有黑斑病的虾怎么办和吃了有黑斑病的虾怎么办呢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