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糖尿病防疫期间怎么办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糖尿病防疫期间怎么办健康证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糖尿病防疫期间怎么办和糖尿病防疫期间怎么办健康证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 糖尿病人晚上出汗怎么办、严重吗?
- 糖尿病人牙齿为什么容易脱落,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 糖尿病导致的足部溃烂不愈合该怎么办?
- 如果一个人同时有糖尿病和萎缩性胃炎,应该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注意些什么?
- 二型糖尿病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正常吗?
糖尿病人晚上出汗怎么办、严重吗?
有些比较仔细的糖尿病朋友会来咨询我,最近夜里有出汗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严重不严重。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们一直提议,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要仔细观察身体的变化情况,有变化时要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
糖尿病人晚上或者夜间出汗,有许多种原因,有些无伤大雅,有些就可能危及生命,一定要特别注意。
夜间出汗的原因常见有以下几种:低血糖:
这是糖尿病朋友比较常见的出汗原因。低血糖出现的原因主要与饮食、运动和用药有关。由于晚餐进食量过少,餐后运动量过大会出现夜间低血糖。降糖药物如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等药物使用量过大,长短效药物使用错误、用药后未进餐等等都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糖情况,患者会出现出汗、心慌、头晕,随着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出现神志异常是低血糖比较严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要规律准确的进食、用药,还要注意在床头准备糖果、食物,防止低血糖突然发作,活动不能的时候无法及时补充糖分,特别是独居的老人。
心肌缺血:
这是比较危险的情况,糖尿病人出现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时,会出现心前区不适、疼痛,胸闷,压榨性疼痛等比较典型的情况,疼痛部位也可能在左肩、颈部、牙齿等。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些典型的症状可能不会出现或者全部出现,但一般会出现出汗的情况,同时会有胸闷。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有条件尽快测血糖,没条件者可先吃含糖食物,如症状不能缓解,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人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时会出现出汗的情况,表现为局部出汗异常,如左侧身体出汗,右侧无汗,或者右侧身体出汗,左侧无汗;也可能是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或者下半身出汗,上半身不出汗;偶尔也会有某一部位出汗的情况如背部。这种出汗情况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肢体麻木、神经源性膀胱等症状。
营养神经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基础是必须要平稳血糖方能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性激素水平紊乱:
俗称更年期,这部分患者由于性激素水平紊乱,可能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出现发作性燥热出汗的情况,同时伴入眠障碍,会更进一步导致出汗症状的出现。
在特殊时期出现的一些症状,在45-55岁的女性中较为常见,男性中也有发现。
一般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可吃豆制品等含类雌激素的食物,如果症状较为明显,可服用调节自主神经药物如谷维素,也可以补充雌激素治疗。
结核:
结核菌感染引起,易感染部位可有肺结核、骨结核、肠系膜结核等,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病人可表现为低烧、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依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出现咳嗽、胸痛、骨痛、腹痛、尿血等症状,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可在感染部位出现病灶。
早期、规律、联合、长程、足量进行抗结核治疗。
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时,用药要求比较谨慎。因为大部分抗结核药物均存在肝肾的毒性作用,如果合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那么肝脏和肾脏的负担更重,就可能出现肝肾的损害,因此对于合并肺结核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胰岛素治疗,这是因为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确切,对肝肾脏功能没有损害,能够减少降糖药物的品种和使用量。
糖尿病人由于免疫能力相对较弱,血液、体液中含糖分较高,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白细胞的趋化能力下降,是早期的感染不易被控制,可能出现结核菌的扩散,临床症状较重。目前的结核发病率在升高,糖尿病人群较多,也表现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上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结核情况,做好防护。
热:
会出汗,盖个薄点的被子,或者打开空调或者风扇,出汗的情况可能会好些!注意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朋友注意补充水分。
综上所述:糖尿病朋友夜间出汗不可小觑,要认真对待以上各种可能。进行血糖监测,发现不易察觉的低血糖,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B超的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冠脉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出现神经病变的患者要及时治疗。有不明原因的消瘦要及时排除结核、肿瘤等的可能。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疑问请留言,必复!糖尿病人牙齿为什么容易脱落,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说到糖尿病,大家都知道有5大并发症,涉及到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但是,糖尿病其实还有第六大并发症,这你就不甚了解了吧。来来来,小编今天带你涨姿势!
牙周病成为第六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往往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并发感染,所以,糖尿病患者伴发牙周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而且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牙周病的发病率越高。
有人统计,超过四分之三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合并牙周病,可别小看了这牙周病,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病变程度往往很严重,如牙龈红肿、流血、牙疮,甚至会失去牙齿。
更可怕的是,如果控制不好口腔内的感染,细菌会蔓延,引起面部感染,还会进入血液中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比如进入大脑导致脑膜炎或者附着在心脏里导致心内膜炎,损伤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美国牙科学会年会上,有人提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好发牙周病?(1)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血流迟缓,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从而造成牙周组织缺氧,有利于细菌及毒素的侵袭。(2)糖尿病患者口腔水分减少,自洁效率下降,唾液、龈沟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易致病菌生长繁殖。(3)糖尿病患者免疫防御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清除病原微生物、修复受损组织。(4)高血糖抑制牙周组织中成骨细胞活性,使骨质疏松发生率增高、口腔骨密度降低。
4种常见牙周病的对策牙周感染
对策:预防牙周感染,控制好血糖是最终极、有效的方法。如果已患牙周炎,应去口腔科进行治疗。
牙槽骨骨质疏松
牙槽骨骨质疏松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长期发展会导致牙龈萎缩、骨质吸收明显、咬合无力等症状。
对策:清除牙结石,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平时可按摩牙龈,漱口后用拇指、食指轻压牙龈内外两侧,每次每面30次左右。
龋齿
对策:除积极控糖,还可以适当提高刷牙频率,由每天刷两次,变为早晚和饭后都刷牙。努力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至少每半年洗一次牙。
牙齿脱落
糖友由于牙周感染、牙槽骨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很容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进食,也会对容貌有所影响。
对策:牙齿发生松动后,治疗越早越好,最好进行综合治疗,松动的牙齿可以用夹板固定,移位的牙齿尽量复位。无法保留的牙齿,应在拔牙前后注意稳定血糖,并在拔牙后防止感染。
护牙降糖最好的办法:洗刷刷!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和牙周病之间的关系是单方向的,其实不然,血糖控制得不好固然会造成牙周病高发,但是牙周病经基础治疗后,又可反过来改善糖尿病病情。
有资料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经过牙周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能下降0.4%。因此,关注口腔健康并非只是“牙好,胃口就好”这么简单。
预防牙周病,建议糖友一天至少刷2次牙,每次3分钟以上,牙齿的各个面都要刷到,1年洗牙1-2次。特别强调如果患了牙周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勤监测血糖,在控制血糖和抗炎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洗牙等牙周病的治疗。最好在洗牙前后3天给予抗需氧菌及抗厌氧菌的药物治疗,术前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漱口,以避免术后感染。
必须强调的是,定期洗牙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联合用药或胰岛素替代治疗都不能理想控制血糖的重症糖尿病患者,若能规范洗牙和加强口腔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控制血糖效果,减少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
回答来自头条号糖人健康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糖尿病导致的足部溃烂不愈合该怎么办?
说到截肢,很多人觉得是意外导致截肢,比如高空坠落、比如烧伤,再比如遭遇车祸、地震等等,这些离我们很远。
实际上,对于某一类人来说,他的截肢风险非常大,今天,我要说给大家的故事,却是因为看似极小的事情,最终导致的截肢。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ChrisBrowning,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附近。
2016年初的一天,他打算乘船去钓鱼,船开动后没多久,他的脚部(右脚)就被鱼钩扎烂了,但是他并不是很疼,甚至没有多大感觉。
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发现伤口迟迟不愈合,甚至出现溃烂,于是去了医院,医生看了后就告诉他:为了防止伤口进一步加重,伤及周边部位,必须割掉2个已经严重感染的脚趾。
ChrisBrowning的两个脚趾被截肢,
但没有停止脚下的坏疽,图片来自abc
于是,ChrisBrowning听从了医生的建议,随后在遵守医生的叮嘱后,他期望脚部感染可以就此止住。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8个月后,感染状况反而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为了保住生命,只好再次接受现实:把膝盖以下的腿部截掉。
在ChrisBrowning的脚被截肢后两个半月,
回到克拉伦斯谷水处理厂工作,图片来自abc
无独有偶,同一年,生活在墨西哥马塔莫罗斯的DanielZamora,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时,DanielZamora的左侧小拇脚指上,长了一个小水泡,这可能是因为他穿了不合适的鞋子,总之,他闻到阵阵臭味,随后就发现了水泡。
DanielZamora,图片来自texasobserver
虽然用消炎软膏,或者酒精反复擦拭了伤口,但是,情况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他的脚尖开始变暗,甚至变成黑色,而且周边的部分也开始变色。
DanielZamora赶紧跑去了周围的医疗中心,尽管极力挽回,也最终无回天之力。
为了防止感染引发的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扩散到腿部,医生只得把他的2个脚趾做了截肢。
2个故事2个主人公,却都因为很小的脚部受伤,最终导致截肢,我想,你一定好奇原因?
原来,这2个人都患有糖尿病,他们所出现的症状是由『糖尿病足』引起的,而『糖尿病足』,又是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引发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控制不好,最终会发展到截肢。
不要觉得它离你很远,事实上,因为『糖尿病足』引发的截肢,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大都呈现增长态势,而中国的情况更为堪忧。
中国:糖尿病截肢率占比28.2%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从1980年的1.08亿,增加到了2014年的4.22亿,伴随而来的是高的可怕的截肢率。
在英国,糖尿病协会的最新分析显示,2014年至2017年,英格兰有26,378例与糖尿病相关的下肢截肢,比2010-2013增加了19.4%。
如果这个数据不够具体的话,可以看看《人民网》在2015年的报道,其中说到,英国每周135人因为糖尿病而截肢。↓
2018年,路透社就发表过一篇,名为《糖尿病截肢在美国上升》(DiabeticamputationsontheriseintheU.S.)的文章。↓
文中提到,就目前的研究发现,截至2009年到2015年,美国截肢率反弹了50%,每1000名糖尿病患者中截肢率为4.6例。
换句话说,如果有100,000名糖尿病患者的话,其中460例就需要截肢,实际上,现实数据更为庞大。
而中国的状况就更加复杂和恶劣,2016年,澎湃新闻就曾报道过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其中披露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即中国成年人中有1/10患有糖尿病,在20年内呈现『爆炸式』增长。
与此带来的就是居高不下的截肢率,比如2011年,中国糖尿病学会的研究发现,2010年,中国糖尿病足患者,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2.4%,其中截肢率高达7.3%,占所有截肢事件的28.2%,占非创伤性截肢事件的41.5%。
这仅仅是2010年的数据,目前的状况肯定是不容乐观的。
1980年-2015年中国糖尿病数据,图片来自springer
但是,很多人更想知道的事情是,到底为什么糖尿病会导致截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逆转?
为什么糖尿病足可能导致截肢?
如前所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了,严重的糖尿病足,可能导致感染、截肢,甚至是死亡,这是因为:
→高血糖水平,影响身体血液循环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血糖水平升高,会极大的影响体内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的输送,进而弱化自然愈合能力。
当血液循环不良的时候,割伤,或者水泡等外伤,愈合度就会减弱,也容易被感染,导致发展成溃疡。
图片来自metabolic-institute
而与糖尿病相关的伤口,最常发生在四肢(脚和小腿),因为这些区域是第一个失去感觉和血液供应的区域,来自鞋子的摩擦、或者压力,也会对这些区域的组织造成损害。
→皮肤变脆弱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含有比正常皮肤更少的结构蛋白质,这意味着它会变得更加脆弱,僵硬,或者更容易破裂。
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伤,或者伤口不易愈合,如果糖尿病足有溃疡出现,就可能久医不愈。
→神经损伤
不受控制的血糖水平,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损伤,糖尿病性神经病(Neuropathy)是一系列神经疾病,会导致感觉丧失,包括感觉疼痛的能力。
对于那些有神经损伤的人,足部的小切口,水疱或手术伤口,可能会被忽视,导致感染加剧,影响糖尿病足溃疡的恢复。
→免疫力降低
身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之一,是在伤口或受伤发生后,清除死亡、受损组织,并建立新的皮肤细胞。
糖尿病患者有25%的机会患上脚部溃疡,
图片theconversation
糖尿病的免疫系统会受到伤害(点击蓝字查看详细文章),这会影响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对足部感染亦是如此。
此外,外部因素,比如抽烟,也会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不愈合,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力受损,也可能导致你不能及时看到脚上的伤口。
如果糖尿病人脚部感染,又加之血流不畅,导致伤口无法短期愈合,增加发生坏疽(皮肤与皮下肌肉及骨骼已经坏死的一个迹象)的风险。
最终致使组织坏死,为了预防坏疽进一步扩散,医生就不得不把受感染的部位切除,这才导致了截肢的发生。
截肢本身不止带来经济负担,还同时增加心理压力,而且,即便是截肢,也未必能保住生命,有研究就发现,截肢后2年的死亡率为50%。
所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进行预防,甚至逆转,但是,糖尿病足怎么预防呢?这就得提到GaryFettke(点击蓝字,了解详情)的故事了。
这位澳大利亚传奇整形外科医生和医学讲师,曾经为糖尿病患者截肢20多年……
截肢20多年,发现方法错了
GaryFettke从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澳洲四大历史名校之一)毕业后,很顺利的就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在医院整形科,后来给糖尿病人截肢。
截掉病人的脚趾头、脚、或者腿的时候,他都会把这些血淋淋的身体部位,扔进旁边的手术收纳桶里。
每次,都能听到“砰”的撞击声,有一段时间,这个声音一直困扰着GaryFettke,让他几度失眠。
GaryFettke本人,图片来自examiner
他日复一日的工作着,并且以为自己这一生,恐怕就要无尽得面对别人的截肢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GaryFettke却越来越觉得哪里不对劲……
首先,让GaryFettke感觉到奇怪的是,截肢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的时候,他每隔5、6个月,才会遇到一个截肢的病例。
可是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以致于发展到最后,他每周都要为一位患者截肢。
他的感觉没有错,伴随着肥胖率的猛增不减,当时澳大利亚的糖尿病增长率,也呈现不可控发展态势。
举个栗子,仅仅从1998年到2011年期间,糖尿病相关截肢率就增加了30%,据估计糖尿病足病,每年花费澳大利亚约8.75亿美元。
糖尿病人JulianRobinson被截取了左腿,
图片来自smh
更严重的是,GaryFettke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因为他看到:截肢后的患者,很多都遭遇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莫大痛苦,有的在截肢后几年时间里就离世了。
而且,手术以及后期护理都要承担很高的费用,无论对家庭还是国家,无疑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
GaryFettke原本以为,自己可以为病人减轻负担和病痛,让他们的生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可现实却越来越糟糕。
而且,GaryFettke也发现,传统的预防糖尿病的建议,比如适量运动,低脂饮食,靠药物控制血糖等等方式,并没有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
这让GaryFettke一度陷入迷茫,面对病人充满无力感……
直到一次出差(去瓦努阿图开展外援工作),他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可能是饮食。
原来,瓦努阿图当时的糖尿病人呈现激增态势,而在前10多年,这种病根本不常见。
在走访的过程中,GaryFettke了解到,这一切起源于岛上的人们开始接触西方饮食,即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含糖饮料,加工食物等等。
1992年颁发的饮食指南,高碳水是基石,
低脂肪是根本,图片来自health
他随机查阅相关研究数据,以及个案描述,结果发现: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建议从根本上对人是不利的,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尤其是糖尿病)。
小科普?为什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引发健康问题当你摄入高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米面糖)的时候,它们会迅速升高血糖。为了避免高血糖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胰腺会立即分泌大量胰岛素来帮助身体处理糖。
其中一部分糖被用作能量,多余的糖有的被存储在肝脏或者肌肉中,作为糖原,大部分则被以脂肪的形式寄存在细胞里面。
就这样,不断的高碳水饮食,不断的高血糖,不断的存储脂肪,你就会越来越胖。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并没有,胰岛素也不是愣头青,这样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干活,撑不住了就会出现偷懒加抵抗的状态。
血糖持续走高,身体里的胰岛素使不上劲儿(抵抗、敏感度降低),糖尿病就此出现了,还可能因此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等代谢类疾病。
低碳饮食,预防、逆转糖尿病足
想要预防糖尿病足,从根本上首先要让血糖恢复平稳状态,而低碳饮食,最终被GaryFettke发现效果奇好。
他兴奋不已,于是逐渐给自己的糖尿病人类似的饮食建议。
比如,他让病人们减少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尝试低碳水食物,并且适量增加蛋白质,还有健康油脂,结果同样令他难以置信。
这些病人的体重开始下降,血糖开始得到控制,并发症也被有效遏制,甚至存在完全逆转的情况。
图片来自dietdoctor
见证这些病人好转的同时,GaryFettke也经历着职业生涯中最兴奋的时刻。
作为医生,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豪和荣耀,因为他在帮病人用最简单,最省钱,且毫无痛苦的方式改善病症。
→低碳后,糖尿病神经性病变改善
国外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开始低碳饮食,发现效果非常好,很多人都反馈,低碳后神经性病变大大改善了。
第一位:我之前腿脚的问题非常严重,就好像有人用开水在皮肤下面浇一样刺痛,脚掌下又痛又痒,我几乎被折磨得崩溃。
他们说这个基本上不可能变好,因为是糖尿病神经性病变,那时候我还在吃淀粉类碳水,也有一些运动。
后来我开始跑步,低碳饮食减肥,现在这些问题都消失了,脚步恢复了知觉,再也不疼了,别人说治不好,我就说不相信,我这不就逆转了吗?
第二位反馈,11年前,我检查出糖尿病神经性病变,根据NHS的高淀粉饮食指南,我的脚疼越来越严重,糖尿病眼,慢性病疲惫。
后来我低碳了,糖尿病的症状全部解决了。
第三位,我曾经脚趾头失去了知觉,糖化10.2%,低碳饮食3个月后,降低到5.2%,脚趾头恢复知觉,除了跑步的时候会出现偶尔麻木。
最后,我也想分享我身边的一个案例,去年我曾经收到过一个网友的反馈,她糖尿病多年,医生说她有糖尿病足,脚部甚至出现鱼鳞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的症状,且经常发炎,挠了后就会出水,开始只是局部一点点,后来就慢慢扩大,越来越严重。↓
她一度担忧这样发展下去自己最终会面临截肢,在践行低碳饮食后8个月左右,如下图能清晰看到,她脚部皮肤开始恢复,伤口全部消失,并且身体状态也在改善。↓
网友反馈实拍
当然,目前还没有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低碳就一定可以逆转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引发的糖尿病足,但是,已经有很多人通过低碳饮食大大改善症状。
另外,如果你已经患有糖尿病,在血糖恢复正常之前,还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脚部健康:
→每天检查脚部是不是有割伤、水泡和瘀青等等
→经常揉一揉脚趾,以刺激血液循环
→穿干净干燥的袜子,颜色建议白色,这样如果有受伤更容易被发现
→穿合适的鞋子,不合适的鞋子会引起水泡和老茧
→不要抽烟,抽烟会加剧脚部伤情
→不要自己去处理脚部老茧或鸡眼,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糖尿病不单单只是血糖高而已,它的并发症会伤及你的肾脏、心血管、眼镜…甚至于四肢,尤其是脚部。
因为高血糖的持续存在,免疫力下降,体内炎症加剧,血液循环减弱,神经和皮肤都受到波及,进而可能导致脚部的伤口无法愈合,时间久了,可能会带来持续感染,造成坏疽,最终为了保证其他组织不被影响,医生只好截肢。
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是并发症,所以管控和治疗高血糖,就能从根本上对脚部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而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方法就是控制和平稳血糖,如果靠传统方式,比如低脂饮食,多运动等等,收效甚微,正如GaryFettke所倡导的一样,调整饮食结构,践行低碳饮食,才可能让血糖重归平稳。
同时,患有糖尿病的人,在血糖管控过程中,更应该额外对脚部多一份关注,希望有一天,类似文章开始前的案例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一开始不痛不痒,感觉它并不影响生活,只是数据显示血糖高一点而已,没有什么可怕的。
一旦到了后期,真正有了严重的并发症,你再想补救,就很难了,所以前期重视,想办法降低血糖非常重要。
有些朋友反馈,低碳饮食后,降血糖效果也不佳,还需要配合药物,主要是患病时间太长,胰岛素恢复起来会很慢。
这个时候,还请多一点耐心,不要气馁,总要记住这一点,这个方向没错。
如果一个人同时有糖尿病和萎缩性胃炎,应该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注意些什么?
糖尿病与萎缩性胃炎都属于常见病,如果同时患有糖尿病与萎缩性胃炎,在饮食的要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矛盾性。
首先在相似性上都要求饮食的结构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过多的刺激性食物以及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摄入,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内脏、过多的坚果类食品,以及酒精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就需要严格限制,同时为了避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以及控制血糖,需要在进食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进行适当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消耗掉多余的能量,同时也可以起到促进胃肠道蠕动的效果。
在矛盾性上,糖尿病饮食建议粗粮制品以及粗加工食品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血糖升高较快的情况,但萎缩性胃炎要求以容易消化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以精加工食品为主,具体食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如果患者的近期血糖比较平稳,则可以精良及精加工为主要食品,但需要分餐,以避免血糖的异常升高。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同时以饭后血糖升高为主则建议是用粗粮制品,同时联合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避免胃炎症状加重,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胃肠道症状以及血糖控制失调,则建议使用精良为主,但需要使用短效胰岛素联合控制血糖。
指导专家:苏旭东,副主任医师,聊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熟练掌握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垂体、肾上腺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二型糖尿病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正常吗?
II型糖尿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甚至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就算在进行治疗,对此也是一知半解,知道的并不多。这里,黄医生就给大家简单普及下有关的知识,说得比较大众化,肯定没有内分泌科的专科医生理解的透彻,所讲都是医生的共识,结合下课本的主流论点,相信大家应该会有所收获。
废话不多说,开始正题。
(一)II型糖尿病有什么危害?首先,II型糖尿病,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有什么直接危害的,很多人也不会当回事,可怕的只是后期的那些并发症。在这类糖尿病初期,患者基本上并没有什么症状,并不会多饮多食多尿,也不会消瘦,也没有四肢麻木等相关表现。
但是,当人体各组织器官长期生活在高血糖血液的内环境中时,外周神经系统会逐渐变性,肾功能会缺损,免疫系统会异常,体内菌群会失调,视神经会变性,最后导致了一系列并发症。
然而,这些并发症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得了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膀胱等并发症,就不用想着能通过治疗来恢复正常了。
因此,II型糖尿病的治疗是重在平时的,一旦出现并发症就为时已晚,亡羊补牢了。
(二)I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II型糖尿病是一个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易感的遗传体质综合影响、相互作用的慢性过程。因此,这类疾病主要是见于那些肥胖的中老年人。
要说明白I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就要说说胰岛素的功能了。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后,食物在肠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并吸收进入血液后,胰腺的胰岛细胞就会感知到这种物质变化,被刺激而大量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将葡萄糖迅速转运至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将其合成为糖原进行储存。因此,我们进食后,血糖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它会很快被加工成为我们身体的储能物质,从血液中被抽离出去。
然而,II型糖尿病的出现,主要就是各类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是那么敏感了,葡萄糖不能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行加工合成,从血液中抽离出去,造成了进食后血液中持续高血糖状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呢?
我们人体是一个相当智能的系统,当我们体内脂肪堆积较多时,人体就会认为储备能量已经足够多了,不需要额外进行能量储存了。此时,人体就会关闭部分组织细胞的胰岛素结合受体,而胰岛素只有和这些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细胞对胰岛素并不识别了。打个比方,胰岛素只认识穿红色衣服的细胞,哪天细胞把红色衣服脱了,胰岛素和细胞就不认识了,两者之间的糖原合成反应也就掰了。
所以说,II型糖尿病,就是一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被部分关闭,胰岛素的作用被细胞抵抗的过程。当然,深入的内容还用很多,再次就不延伸了。
(三)如何在初期控制血糖,逆转II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上文所说,我们的人体是在脂肪堆积较多时,认为储能充裕时才会关闭部分胰岛素受体,引起葡萄糖无法被合成沉降进组织细胞,而令葡萄糖长时间保留在血液中,直至被肾脏排泄出身体。
那么,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尽可能少地摄入糖分,尽可能多地消耗自身脂肪。
第一点,我们要管住嘴,严格控制食物摄入,只要保证正常人体所需的能量代谢即可,基本就是人体需要多少糖分,你就差不多摄入多少糖分,不要让过多的糖分保留在血液里。
第二点,我们要迈开腿,争取大量消耗身体的脂肪,让人体认识到储备的能量不是那么充裕了,自然就会逐渐开放那些关闭的胰岛素受体,很多原本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组织细胞,就会重新开始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进行糖原的合成加工储存。这时候,胰岛素又能有效地发挥原本有效控制血糖的作用。
举个例子可能比较好理解,比如,一杯糖水,原本就已经加糖进去加到饱和了,你再加糖自然会被析出来成为颗粒沉积在杯底。每天这杯糖水会变稀释一点,你就只能加进去相应一点,加的多了,就析出来了。要想短时间多加些糖也不会析出来,就要把这杯糖水中原本的糖给抽离出来,糖水淡了,你就算偶尔多加一些糖,也就不会析出来了。话比较啰嗦,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综上所述,大家有没有产生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呢?
II型糖尿病人,在并发症期就不用想着恢复了,积极用药治疗,争取能保持血糖稳定,避免病情快速加重吧。在疾病初期的话,争取要管住嘴迈开腿,控制糖分摄入、加快脂肪消耗,方能有效增加胰岛素的作用空间,使其发挥稳定血糖的作用,这样才能还给人体一个稳定的血糖环境。
当然,在任何时候,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无法恢复血糖的话,应该积极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加快血液内糖分的排泄。有时,一些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还需要额外加用胰岛素来保证餐时血糖的稳定。
总之,II型糖尿病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正常吗?有也只可能是,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如果大家有任何不解,欢迎在下方留言。
我是黄医生,坚持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临床认识,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如果您或者是您的家人朋友,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人吧,谢谢了!
OK,关于糖尿病防疫期间怎么办和糖尿病防疫期间怎么办健康证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