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谈谈性取向

  

普在出品

  “

  如果上天把灵魂装错了躯壳

  你要怎么办

  ”

  “

  我们都有同性恋基因吗?别慌,你真有!

  ”

  01

  什么是性取向,什么是性行为

  

  1

  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它在个体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不受环境影响而改变。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变的。

  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2

  性行为 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与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为。性行为包括接吻、拥抱、抚触、性交等。也就是说,一个异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异性性行为。

  

  01

  纯粹的、原发(天生)的同性恋——真性同性恋

  这部分人是无法改变的,只对同性有性的欲望。

  主要是由于生物学基因的遗传与变异以及表观遗传学的N-甲基化所形成。

  一般在3~5岁、最迟到青春发育期,自己就有了“异样”的感觉:不喜欢异性而仰慕、暗恋甚至追求同性。

  但是对自己的真实性别一般有良好的认同。

  案例

  如YOYO大学毕业,迫于家庭压力,和女友结了婚,而实际上在恋爱期间,他和女友除了拉手,甚至都没有接过吻。

  婚后第一次性爱,他感觉到的是一种灵与肉分离的痛苦感觉。他不喜欢女人,但是没有办法,他尝试着克服自己,却没有成功,他实在忍受不下去,觉得这样对不起妻子也对不起自己。

  结婚一年多,他终于以性格不和提出了离婚。女方不同意,觉得丈夫没有什么不好。但YOYO始终不敢向女方说出真情,只好在法院托人办了离婚。

  没有一个同性恋因为结了婚而变成异性恋,相反,他们往往在半年到1年之内就会“露馅”——即使对配偶再好,也掩饰不了自己的“性无能”状态。

  谎言一旦被揭穿,婚变、诉讼就会发生,可能还会有许多流言蜚语,更加丢面子;即使有了孩子,家庭也难以完整。

  “

  接受不能改变的生物学现实,

  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偏见和无知。

  ”

  

  看见爱情

  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的态度

  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的反应

  02

  境遇型同性恋——假性同性恋

  这一类是最不稳定的同性恋者,基本上属于环境和教育造成。一旦能够脱离这种环境,就又会恢复原来的异性恋性行为。

  通常是男女与其同性被长期关在一起的结果,例如在监狱中,其同性性行为的目的主要是性欲的宣泄。

  当他(她)们的性角色观念得到矫治,缺乏异性的环境得到改善时,或者社会对同性恋的否定态度加强时,这类同性恋者便很快自己转变。

  举个栗子

  青春期同性依恋不是同性恋——不要急于定义你的性取向

  从儿童时期过渡到青年期的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我们决不能把学校里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一概视为-出柜。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两性爱慕期,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

  

  为了打开一扇窗

  有时

  需要推倒一堵固执的墙

  03

  双性恋

  实际上不是完全的同性恋。

  他或她能同时被同性及异性唤起性欲,与相同和不同性别者均发性行为,也都能有性高潮。

  ??双性恋应该很爽吧!他们可以交往的对象是一般人的两倍,快感也是两倍吧!

  ??要是我的同性好友是双性恋,我会有点尴尬!特别如果住一起的话,感觉像被占便宜了。

  ??那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要不就是他们根本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双性恋男女通吃,估计私生活都挺乱的……

  这些看法其实反映出人们对于「性取向」真实定义的不了解。

  双性恋不为异性恋人们所理解,在同性恋圈中似乎也不受待见,好像只能躲在柜中之柜。

  

  你的性取向是什么样的

  真爱无界限

  喜欢就去追

  什么时候能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一部分青少年在12岁的时候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

  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

  绝大部分人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

  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岁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性取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

  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

  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

  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的

  性取向是一个轴,两端是100%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间是100%的双性恋,人类的性取向可以在整个轴上的任何一个点上。

  就好比数轴上的 0 到 1,你可以是 0,可以是 1,也可以是 0.43538395385737548394……

  情欲是丰富且流动的,每个人都在一生中不断探索自我认同。

  

点击图片放大看图

  当谈论自己的性取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存在感与归属

  ??我们是谁?

  ??我们这类人有什么特点?

  ?? 我们跟其他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02

  同性恋不是病,更不是罪恶

  全世界早在30年前就达成了共识:同性恋不是犯罪,不是疾病,同性恋只是正常人中的少数,同性恋完全正常。

  我们一定要把同性恋和心理变态恋童癖等区分开来,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同等的,他们都可以有健全的人格,只是对恋人性别的选择不同。这个不涉及到道德和变态的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精神结构。这不是一个性导错,我们要接纳和尊重这一群体。

  性倒错是露阴癖和恋童癖这样的症状的,这种属于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并且触犯法律,所以需要治疗手段。

  

  到2017年全球共有24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在卡塔尔, 沙特, 印度, 阿联酋, 科威特, 这5个国家同性性行为是违法的。

  

  LGBT就是非异性恋人群的统称.:

  L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

  G是男同性恋者(Gays)

  B是双性恋者(Bisexuals)

  T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我国有7000万的人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男多于女,大约2:1。这个比例与西方国及大多数东方邻国基本一致,即人群的3~5%。

  “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这个世界,需要不同才能缤纷与多彩

  如果你对这个群体抱有情绪,

  那么请关注的是自己的情绪。

  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激动地支持它,

  又是什么让你如此激动地拒绝它。

  你看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样子,摸摸自己的内心,

  这样一个少数群体,能换走你的一颗平常心吗?

  ”

  03

  性取向形成原因

  1

  心理学理论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注重研究同性恋后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个体存在对性爱对象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等等。

  心理学界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同性恋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表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性经验。

  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其正确的性取向至关重要。比如:

  (1)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2)童年期的性别认同因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3)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但是,也有调查显示,在首次同性发生性行为的四年之前,当事人内心就已经具有了对同性的性欲望和性幻想。

  (4)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

  (5)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阶段固着的表现。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幼儿会对异性家长产生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对同性家长产生敌对感。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那么个体的性取向就能正常发展,否则个体将可能产生性欲倒错。这个理论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事例,如某些和母亲关系格外亲密的男性,最后找到一个类似于父亲角色的同性做自己的伴侣。

  

  2

  生物学理论

对于一些涉及两性(对于一些涉及隐私或者不便在社会工作者面前表达的资料)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其中包括:

  (1)胎儿期染色体因素;

  (2)大脑因素;

  (3)荷尔蒙因素。

  生理学研究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见视频讲解)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

  男同性恋比起女同性恋和男异性恋拥有更多哥哥,并且比男异性恋的出生顺序显著靠后。

  每多一个哥哥,那么弟弟是同性恋的概率就可能增加33%,并且,如果哥哥占的比例越高,这些男同性恋的女性特质更加明显。

  

  3

  家族系统排列理论

  家庭系统排列发现同性恋的情况背后,通常有一种特定的家族动力。和家族牵连纠葛的根源与认同有关,这个同性恋者通常认同于先前家族的某人。

  孩子为何会变成同性恋,海灵格描述了三个主要的原因:

  一、在男同志的情况中,男孩代表了他先前家族的女性人物。因为家中没有女孩,所以这个男孩必须代表这位女性,因此成了同性恋。

  二、母亲不允许儿子靠近父亲,于是父亲被排斥了,男孩就继续活在母亲的影响下。

  三、孩子代表某个先前的被排除的家族成员。孩子藉由成为同性恋者,也让自己变成了局外人。(例如:一个男人也会因为认同代表了家族中另外一个男人而成为同性恋者。也许认同一个被排除的局外人就是同性恋者通常被认为是局外人的原因之一)

  即使当事人确实发现了牵涉其中的家庭动力,同性恋也少有反转的可能。

  同性恋这件事跟我们其他人背负的命运一样,都来自我们出生的家族。

  家排解决之道——如何解除认同?

  爱能够解除认同。

  当我认同某人时,仿佛我就是那个我所代表的人,我不会感知到他和我分开,因为这意味着爱无法再我们之间流动。

  一旦我开始去爱这个人的时候,我就感知到他和我之间是分开的两个人,这样一来认同就被解除。

  

  04

  对同性恋的误解

  Q1

  跟同性恋者做朋友会不会被“掰弯”?

  你不可能被“掰弯”,就像你不能“掰直”一个同性恋一样。

  而且,就算可以被“掰弯”,同性恋者又不是传销人员,不会发展你成为“下线”的!

  更重要的是,就算你是异性恋者,你也不可能每见到一位异性就会有非分之想,同性恋者同样如此,所以不要再自作多情啦!

  当然,有些同性恋者说,ta们正是通过某个特定的人或某次特别的经历才确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的。

  然而,这也不意味着这些人或事就把ta们“掰”成了同性恋,而可能只是激发了ta们潜藏已久的同性情欲罢了。

  大部分的同性恋者都说ta们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倾向。

  

  Q2

  可从外表和行为方式区分出同性恋者吗?

  跟异性恋者一样,同性恋者的表现也因人而异。

  部分同性恋者符合人们的某种固有印象,但其他很多人并不如此,更不用说同性恋者在社会各行各界都存在。

  (不过另一方面,男女同性恋者十分擅长通过细微的信号分辨同类人群——这种能力被称作“同志雷达”!)

  

  Q3

  是不是所有的同性恋者都有艾滋病?

  在世界各地,任何有过无保护的性行为的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或别的什么性别的人,无论同性性倾向者、双性性倾向者或异性性倾向者,都有可能感染HIV或患上艾滋病。

  虽然男同性恋者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但并不代表每个艾滋病毒感染者都是同性恋者,或简单地将艾滋病和同性恋划等号。

  无论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还是双性恋者,都应杜绝不安全的性行为。

  

  案例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曾在2015年底透露,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年轻人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性传播。

  艾滋病仍是全球范围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更高艾滋病患病率(对男同而言):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血液以及性接触传播,男同广泛存在着滥交的情况,并且男同间的性行为多以肛交为主,体内黏膜极易破损,因此性行为中的男男行为大大提高了艾滋病的传播几率(中央台就曾报道过一个大学生参加高中聚会后,因喝醉被同学送回家后性侵而不幸患上艾滋的病例)。

  相比男同的性行为, 女同间的性行为由于缺少实质的传播途径,艾滋病更不易传播。

  05

  同性恋双性恋者心理健康堪忧

  青岛医学院张北川教授主编的《朋友通信》中,一位同性恋者这样写道:“可以帮我介绍个朋友吗?笔友也行,我实在太孤单、太压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无法与家人和周围的人倾诉。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虽然也有一两个公厕可以找到同性爱者,但那似乎只是一种性的发泄,很难找到可以真正倾诉的朋友,我不愿去这种地方。生活中我要将自己伪装起来,感觉自己好像舞台上戴着假面具的小丑,表面上给人以快乐的感觉,可是心中的苦楚谁人理解?没有情感的交流,就缺少了生活动力,对前途感到渺茫......”

  双性恋和同性恋更容易有抑郁症症状,TA们也比其他群体更易有自杀倾向。

  TA们需要遭受更多与偏见和耻辱有关的慢性压力,遭受更多的情绪紊乱和焦虑折磨,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种情况更可能导致酗酒、吸毒。

  在抑郁症、焦虑、创伤压力、当前自杀倾向及成瘾方面有更高的风险。

  

  到底向父母出柜是怎样一种体验?

  1、我妈知道我是gay,我知道我妈知道我是gay,我妈装作不知道我是gay,我装作不知道我妈知道我是gay。

  2、出柜的伤痛,大概就是宁愿放弃爱与被爱的幸福也不愿意遭受的那种。

  3、熬过了生不如死的两天,父母的惊恐完全镇住了我当初提出时的勇气。那两天总想着不如了结了自己。

  4、出柜后,我和父母之间似乎多了一层纱,看似透明,但是就是看不清楚对方的眉目。

  5、我父亲知道后,和家族里的人召集起来开了一次最严肃的家庭会议。后来还带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回来的路上我们聊了很久,最后以我同意用代孕的方式来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只是我永远忘不了父亲那晚回家后在卧室里的泪水和烟头。

  6、我幸运,有一对开明的父母。我是电话向父母出柜的,当时我在美国,我妈只问了我一句“是上次来咱家的那个么?很漂亮,妈觉得养两个女儿没啥不好……”现在已经准备今年春节把她带回家一起吃团圆饭了……

  7、我愿意告诉全世界的人我是gay,也不愿意将真相告诉我父母。我知道告诉他们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徒增伤害。

  8、我带着他在父母坟前磕了20个响头,我今年已经39岁了。

  9、给父母发的信息,问他们“如果我谈个对象,【她】和别人不太一样,你们会接受么?”记得我妈当时回复说“那能不一样到哪儿啊!难不成还找个同性恋啊,不管啥样先带回家给你爸我俩看看……”我当时就放弃了。

  10、自己认同了、想明白了,不想掩饰,对别人说,也就仅仅一个信息告知的动作。难的是抵挡住后续的风暴,多少人认输在这个环节,活生生被推回柜子。我当时在家被锁了四天……现在是跟家里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第24天……

  一项调查表明,父母在得知子女是同性恋时所做出的反应就像悼念死亡的亲人一样,因为很多期待例如婚姻、家庭、生儿育女都随之灰飞烟灭。

  

  “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

  如果你的朋友是同性恋,

  如果你是同性恋,

  给他们一个拥抱,你能做到吗?

  ”

  06

  系统排列看同性恋和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或人工受精会有什么影响?

  我的导师内勒斯回答:不能得出“因为这个,所以会有那个”,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以后不再回答。

  至于后果要看具体情况,比如精子是不是来自伴侣,是不是和伴侣一起生活的,或者来自别人的精子,当一个精子来自另外一个男人时,孩子的父亲就不是他的父亲,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人工受孕,有的精子冻了20年,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意义,我们还不知道。

  对于特别想要孩子的人,孩子只是满足他们愿望的玩具,对孩子的生长土壤没有关注。现在已经不是极少数的现象,将来对社会会是很大影响,我现在在我位置上我只能做两件事情:

  1.我碰到这样已经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尽最大能力去帮助她;我只是针对每个个案来帮助他们,不想总结出什么规律。

  2.如果是父母向我求助,我会和他们讨论责任问题。

  

  生命整合工作坊关于试管婴儿的个案:

  案主,女,同性恋,有一岁半的女儿,她自己主诉,每段感情都超过不了三年,第三年他就会想逃离,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但是内心其实是很渴望安定。孩子是试管婴儿,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朋友,也是一个gay,是他捐赠的精子,孩子是同性伴侣的卵子。

  内勒斯老师:这很疯狂,同性恋是不能有孩子的,这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他不知道谁是父亲谁是母亲。

  我不反对同性恋,但是同性恋,是不能有孩子,同性恋的代价就是不能有孩子,这样才能真正地尊重同性恋的关系和伴侣,那如果要孩子的话,就没有办法全然地活在这样的关系当中。

  在正常的夫妻当中,男方如果无法提供精子,从其他男人那里得到精子,夫妻关系就会结束而分开,因为这里有第三人的存在。

  内勒斯做了家排,家排呈现当事人的女同伴侣不肯放过她。孩子无力,只能看向捐赠精子的父亲。

  内勒斯对案主说:你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你的伴侣身上,你需要承担你自己这部分责任,尽管他看起来更强势一些,但你也不是孩子,你也不是受害者。

  孩子的感觉是没有妈妈的,孩子只能走向爸爸,至少那里有百分五十明确的地方,你们都各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孩子不能,所以在这段关系当中是看不到机会和未来。

  现在科学了很多事情成为可能,问题是人类灵魂是否准备好接受这些,也许50年到100年后,所有的孩子都是人工创造的,我不知道。但这样的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痛苦,也许到人类以后的意识不一样,可以整合这些事情,但走在前面的人需要付出代价,因为现代的意识,还是处于青春期的意识。

  

  一学员向海灵格提问:

  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对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做过研究,他们对家庭以及灵魂的影响?

  海灵格回答: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是灵魂移动的时刻,人工授精也一样。每一个受精卵都包含着一个灵魂,有些我们取了,又丢掉了,但他们都是灵魂,都是兄弟姐妹。

  在排列中会观察到,没有人去看这些地方,这些是游走的灵魂,他们在寻找。

  我们做什么工作呢(指的是系统排列)?我们为他们寻找他们的母亲,父亲,然后他们就安息了。

  生命的代价有时非常高。当我们付出如此高的代价,我们需要有些保证,对于生命做出好的事情,这样就会传下来到活着的生命当中,这个生命活下来,我们需要去承认这个高昂的代价。我们也要为那些到来的灵魂去承载关照,那些活下来的要去做一些好事情。

  文、编辑 | 普在

  图、视频 | 网络

  转载请备注以上信息

  普在(黄小梅)

  大学副教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系统排列导师 催眠师

  GCDF职业规划师 企业EAP讲师

  12年的心理咨询辅导实践,擅长方向:亲子沟通、学生潜能开发、人际适应、职场减压、情绪调整、婚恋心理、职业规划、戒除网瘾等;5年以上的团体工作坊带领经验,课程有:

爱和成长——亲子关系工作坊;

爱和自在——两性关系工作坊;

爱和财富——财富主题工作坊;

心之光--内在小孩疗愈工作坊;

自在心灵--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坊;

即将推出女性能量工作坊。

  如果您想更多的成长

  请参加以下工作坊

  心之光*内在小孩疗愈深圳站开启

  猜您喜欢

  打赏随意,看你心情?

  

  

  

欢迎收听益心益行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